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泉水的博客

学习的平台

 
 
 

日志

 
 

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规定的古诗文理解性默写(64篇)  

2017-02-28 06:41:08|  分类: 文言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规定的古诗文理解性默写(64篇)



初中部分(50篇)



1.《孔子语录》(《论语》)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中,谈论孔子的治学方法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十则》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
.《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
.《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
.《论语十则》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7.《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态度的语句是: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8.《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是1)学而时习之;

2)温故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默而识之。

9.《论语十则》中,表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人不知而不愠。(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1. 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活中,表示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善于从反面借鉴这一意思时,我们可以引用《<论语>十则》中的一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论语>十则》中,阐述了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4、《论语》中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的两句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鱼我所欲也》(《孟子》)
1.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2.是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舍生而取义者也
3.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
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说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
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
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是(或文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文中从内外两方面揭示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的两句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
《曹刿论战》(《左传》)
1.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明曹刿求见鲁庄公原因的两句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4.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5.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的时候。
6.
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夫大国,难测也。

8.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9.《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解释自己判断出已发现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0.《曹刿论战》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作者只用了“齐人三鼓”、“ 齐师败绩”和“ 遂逐齐师 ”三句,就概括出鲁军从防御到反击再到追击齐军的全过程。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1.文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2.文中写邹忌对妻认为他美的看法的语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文中写邹忌对“妾之美我”看法的语句: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4.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初下的情景的语句: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5.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虽欲言,无可进者        

6.文中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句子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7.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9.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0.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的原因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1.《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2.
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3.
邹忌经过冷静理智地分析,在齐王面前巧妙地将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最后邹忌得出结论: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4.
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怎样的效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6.《出师表》  (诸葛亮)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一文中最能代表诸葛亮有赏有罚,赏罚标准要严格一致的执政理念的两句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
文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或者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一致。 
4.
《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5.
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叙本志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
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原句)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8.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9.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0.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2.文中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7.《桃花源记》(陶渊明)

1.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桃花源记》,文中对应的原句是: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文中描写桃花源生活心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展现桃源人精神面貌的语句(或:突出桃源人和平相处、幸福生活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写桃源中老者孩童都快乐自足的样子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②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8.《三峡》(郦道元)

1.《三峡》中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三峡》中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文中写水势凶险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文中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文中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描写三峡春冬之时江面风光的两句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文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文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10.文中描写三峡总的特点的语句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11.文中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三峡水流之急之疾的语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特点的语句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9.
《马说》(韩愈)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
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2.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
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4.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5.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评论这张
 
阅读(4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