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地区 | 西部地区 | |
气候、地形 | 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 | 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
土地类型 | 耕地面积大 | 草原广阔 |
农业部门 | 种植业为主 | 畜牧业为主 |
畜牧业经营方式 | 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 | 靠天养畜 |
主要受灾灾种 | 洪涝、干旱、冷冻、风雹 | 雪灾、旱灾、虫灾 |
风险 | 农业灾害风险大 | 牧业灾害风险大 |
灾情表现 | 农作物受灾面积等 | 牲畜掉膘、死亡 |
分布地区 | 主要灾害 | 形成原因 |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 |
1.海洋灾害带 | 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 | 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 | 受海洋环境的影响 | 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 |
2.东南沿海灾害带 | 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 |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 |
3.东部灾害带 | 主要指第三级阶梯, | 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 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 |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
4.中部灾害带 | 主要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 | 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 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 |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 |
5.西北灾害带 | 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 | 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 是中国的干旱区 |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
6.青藏高原灾害带 | 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 | 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 |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
地域分异 | 原因 | |
旱灾 |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
洪涝 |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 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实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
地震 | 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界区;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希玛拉雅地震带上;华北、西北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 |
滑坡、泥石流 | 西南为多发区 |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
低温冷害 |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
台风 | 东南沿海为多发区 | 濒临西北太平洋 |
评论